石景山--现代化首都新城区建设报道
发文时间:2018-01-12
现代化首都新城区---石景山
2011
年12月22日
北京日报
第四版 “两会”期间,石景山区给出了未来壮美画卷:政通人和、经济活跃、城市优美、人文和谐!立足由传统工业石景山向绿色生态石景山转型的节点上,在续写转型发展的新篇章中, 首都新城区石景山绽放出自信的微笑……
当今石景山,不复传统老工业区的旧模样! 当今石景山,正处于多重优势叠加的新机遇期! 告别钢铁年代,石景山区正全力打造文化繁荣、产业兴盛、创新活跃、要素聚集、健康幸福、和谐稳定、生态宜居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首都新城区。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,承载着几代石景山人的光荣与梦想,体现绿色与发展要求的现代化首都新城区,必将崛起在首都西部这片热土上。
壮美画卷,大写未来五年
经济画卷
创新驱动、发展强劲 全力打造主导产业,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,转方式、调结构、强主业、促增长,实现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。按照“服务主导、创新驱动、绿色发展”的定位和高端、高效、高辐射的方向,全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。紧抓数字娱乐、数字媒体、设计产业等优势细分行业,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;"强力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。加强规划引导和资源整合, 加快完善产业空间布局。以长安街西延线、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为纽带,促进高端资源和高端产业集聚。加强政企合作,加快推进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。实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“双轮”驱动战略。 深化区属国有企业改革,进一步壮大国有经济。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工作,挖掘空间潜力,促进产业升级,优化资本运作,提升质量效益,增强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。大力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,积极推进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、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,优化政务环境。
城市画卷
生态立区、提升品质 坚持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、高水平管理,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。发挥基础设施先行引导作用,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网络。加大骨架路网建设力度,建成京西高标准城市主干路。大力实施交通疏堵工程, 逐步完善交通微循环系统。 扎实推进苹果园交通枢纽工程和S1、M6线轨道建设,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。大力实施“绿色石景山”行动计划。坚持生态立区理念,积极推进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。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,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,推广低碳清洁的生产生活方式, 建设低碳城区。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,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,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。加大统筹力度,统筹安排基础设施、产业载体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,推进土地、产业、空间、人口、生态以及交通等规划协调融合,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相统一。
文化画卷
文化兴区、事业繁荣 弘扬和践行“爱国、创新、包容、厚德”的北京精神,繁荣文化事业,发展文化产业,大幅提升文化软实力。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加大政府投入,整合社会资源,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。 加强骨干文化设施建设,高标准建设区级文化中心,大力推进街道文化中心建设,形成布局合理、全面覆盖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。实施文化兴区百人工程,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。推进“一街一品”,打造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中, 大力推进国际创意谷、国际创E园等重点载体建设,做大做强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, 扶持培育一批专、精、特、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,努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,着力打造“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区”。积极推动新首钢工业遗产文化创意区的规划建设,重点发展工业设计、建筑设计等产业,着力打造“设计之都”核心区。深入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,弘扬振兴京西文化,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、金融、旅游、商业融合发展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突破240亿元。
社会画卷
民生优先、和谐幸福 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并重,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,使转型发展在社会管理、公共服务、生活品质等方面全面深化。积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,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,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,切实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。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,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。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深入推进素质教育,引进培育优质资源,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。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。加强基层政权建设。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,充分发挥“枢纽型”社会组织的作用,完善商务楼宇“五站合一”模式,努力实现社会管理服务全覆盖。深化和谐社区建设,加大购买公共服务力度,建设“一刻钟社区服务圈”, 加强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,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化、专业化。有效调控人口规模,优化人口结构,提高综合素质,完善服务体系,促进均衡发展。
幸福感指数
彰显“民生之惠” 2012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在坚持科学发展、深化全面转型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,坚持以人为本,着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指数, 提出了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60项。主要涉及就业和收入、教育和文化、医疗卫生和健康、社会保障、公用设施、社会安全、社会服务、权益保障、人居环境等因素。区委区政府把人们幸福的主观感受作为重要发展参数和工作导向,并在“十二五”规划中提出了相应的工作目标。
“数”说2012,让未来更加充满期待
62%
: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2%;一般财政总收入增长10%;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%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%。
3%
: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%;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%以内。
11.7
亿:招商引资企业实现税收30亿元,入区财政11.7亿元。
79.2
亿:计划总投资79.2亿元,开工建设十项重点工程。全力推动京西高标准城市主干路项目落地。
90.9
公顷:完成90.9公顷的园林绿化和城市美化任务。新增绿化面积、绿化覆盖率继续稳居城六区首位。
900
家:园区新引进企业900家以上,实现收入和税收分别突破800亿元和20亿元。
22.1
万:投入1.1亿元,实施济困工程59项,救助22.1万人(户)次。深入落实老年人优待办法和“九养”政策。
6000
万:安排资金6000万元实施便民工程,安排项目159个,建设“枢纽型”组织。
266
天: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规划和控制大气污染各项措施, 实施环保十件实事, 力争实现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266天。
240
亿:大力发展设计产业,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,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突破240亿元。
过去5年核心词解读 过去的五年,是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、CRD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;是城市建设品位不断提升、环境不断优化美化、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的五年;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、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更多、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;也是石景山区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更加明确、功能更加凸显、影响力日益提升的五年…… 1、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 2010年,石景山区被批准成为全国首批37个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,是北京市唯一获批的区县。 2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010年3月,石景山区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,建设期至2014年, 建设期满可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。 3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 即中关村石景山园。2009年3月,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,成为中关村“一区十园”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园,引领带动CRD五大产业快速发展。 4、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 北京市“十二五”期间重点培育的“六高四新”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。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是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之一。 5、“
2011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” 文化部自2011年起开展“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影响力评价”工作,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作为唯一一家集聚类文化产业基地入选。 6、中国动漫游戏城 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》,文化部和北京市签署《关于推动首都文化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》, 确定的国家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,总投资100亿元。 7、第十二届世界漫画大会暨
2011北京国际动漫周 世界漫画大会是由中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于1996年共同发起的世界漫画界的盛会。第十二届世界漫画大会于2011年10月在石景山区举办, 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漫画家参与,观众人数达3万余人。 8、“石景山服务” 是石景山区为进一步加大安商扶商工作力度,以企业需求为导向,创新服务体制机制,深度整合政府、社会、中介等服务资源,全力打造的具有石景山区特色的品牌化、专业化、规范化、体系化的企业服务体系 9、社区社情恳谈会 定期组织基层党政部门、辖区社会单位与社区居民开展面对面交流,了解社区居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,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,并解决问题。 10、公益反哺家园 2010年10月, 由苹果园街道在其辖区内进行试点,2011年3月在全区其他各街道、社区予以推广。主要做法是“一卡积分、量化考核、定期奖励、十年反哺”。 11、新居民互助服务站




石景山区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而开展的一项创新举措, 于2009年在苹果园街道开始试点,后在全区推广。